大家都知道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和危害。这种影响和危害有听觉系统和非听觉系统两个方面。前者又称特异性噪声病,它会造成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听力损伤,甚至致聋。对于其起因、损伤程度和防护措施等已有大量研究工作,基本有具体的结论。后者又称非特异性噪声病,即对人体的许多系统有影响,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大量临床资料说明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也非常严重。正如对一些长期暴露在噪声刺激下的工人所观察到的情况。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噪声引起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是起因于无法防止的噪声发射,也就是说噪声直接危害和损伤了这些系统的功能。以日常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下为例,如噪声级在90—105dBA范围,其声强还是较小的。比之一般利用超声波作人体检查所发之声强为小。加上空气声和人体肌肤的阻抗不匹配,直接影响到人体内器官的声能就更小了。这和噪声对人耳的影响不同。长期暴露在90—105dB(A)噪声下的工人,听力便有严重下降,这种损伤往往不能恢复。
这里不妨以人体出汗为例。天气炎热会使人出汗,情绪紧张或烦燥也会使人出汗,即使天气并不太热,甚至在冬天。可见前者属生理现象,与空气温度有关,后者则主要取决于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反应,故把气温降下来未必能制止这种“冒汗”现象。故单纯把出汗与气温联系起来是不全面的。
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可以知道为了保护工人健康,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如属前一种说法,即噪声直接影响到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即只能采取目前有些劳动保护条例中所提出的,“及时调离噪声作业的岗位”,“应不安排噪声在90dBA以上的作业”等办法。以纺织工厂为例,在生产第一线的织布工人,常处在100dBA左右的噪声环境下,上述条例就不能实施。否则工厂只能停工,穿衣就无着了。因为要将纺织机噪声降至90dBA以下,非近期所能解决。
我们认为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声音导致情绪波动引起的,是一种间接影响。那么采取保护听力的措施,也同样对非听觉系统有效。戴耳塞或耳罩等护耳器的工人,可以降低传入中枢神经的噪声刺激,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普通塑胶型耳塞可以降低1000—8000Hz噪声20分贝(平均值)左右,泡沫型耳塞可降低30分贝(平均值)左右,耳罩的效果略要大一些。这样纺织工人的耳道就只暴露在75—90dBA以下的噪声,心血管等系统的发病率必然大为减轻,所化费用与机器降噪声相比,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比较现实。
所以要做好噪声防护,护耳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人的耳道有大小,如果耳塞不能使耳道密闭,降噪作用就会大大下降(至少相差10dB)。普通塑料耳塞就有这个问题。虽然也可生产大、中、小几种型号,以适应不同耳道,但终难适合所有人,且不易保持密闭。泡沫塑料耳塞就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因为它能在戴上后自然膨胀。耳罩式护耳器则可利用罩壳边缘的弹性,和利用夹住头部的顶弓对耳罩施加一定压力,使边缘与面颊皮肤贴紧,把整个耳壳罩住。在特别强大噪声下,还可以和耳塞并用,其降噪效果可达45dB以上(1000—8000Hz范围的平均值)。但是对于佩戴安全帽和眼镜的人员带来不便,而且成本比之耳塞高得多。
常有人反映,目前市上各种护耳器佩戴不舒服,尤其是耳罩,工人不愿使用。这是推广应用中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但不能因此动摇或放松对护耳的研制、改进和生产。我们应该把使用护耳器作为强噪声下作业的一项强制性劳动保护措施来实施,以求切实地做好工人的健康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