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张海春表示,研究小组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西南25公里左右的旱峡沟首次发现了1.1亿年前的蜻蜓化石,进一步揭示了巴依萨昼蜓的扩散途径。
“这些蜻蜓化石,虽然有30多块,但都没有身体,只有一块标本是接近完整的1个前翅和1个后翅压在一起,其他的标本都是翅膀碎片。”张海春推测,当时的甘肃玉门没有现在这么荒凉,因为蜻蜓从幼虫到成虫,都需要水,所以那时玉门地区应该有一个湖泊。
而巴依萨昼蜓就生活在湖泊附近,它们死后,掉落在湖中,身体变成了鱼的美食,而翅膀被遗弃,有些变成了化石。没有被鱼吃掉的蜻蜓的身体在细菌作用下逐渐离散、破碎,翅膀由于比较有韧性而保留下来成为化石。另外一种可能是,蜻蜓在湖边死亡后,被水流冲到湖泊中,在这个过程中,身体逐渐磨损、腐烂,而翅膀也变得破碎。在变成化石的过程中,火山灰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