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知识库

每车限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

2014/7/17 13:54:05      字号:
分享到:

 2014年2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和市交通执法总队联合发布规定,每辆出租汽车只允许安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但对于一部手机内可以安装多少款打车软件并未明确要求。

  不过,新规并没有配套的落地细则出台,甚至没有明确罚则。据悉,由于没有政策法规支持,交通执法人员无权检查司机到底使用了几款终端,即使发现了违规行为也没有处罚依据。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面对违规,执法部门只能“干瞪眼”,暂无有效制止的办法。

  初衷:一车一终端为安全驾驶

  北京市交通委解释,发布新规是为保证出租汽车的运营服务安全。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有乘客反映,出租车驾驶员在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可能导致因抢单而发生交通事故。还有一些人举报,司机同时使用多款打车软件“挑活儿”,变相拒载。一位业内人士举例,“每个打车软件补贴不同,有些司机遇到补贴更多的活儿时还会抢单,随后再以堵车等理由拒绝第一单客人。”

  执法:只能记录无法处罚

  对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的问题,交通部门表示将立即进行规范整改,具体由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监管。

  但一位一线执法人员直言,没有政策法规赋予执法人员查看出租车司机的终端的权限,他们只能在场站等固定场所执法时通过肉眼加强观察。即使发现出租车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执法人员也只能以劝导为主,将司机情况登记核录后反馈给市交通委运输局,由该局转交出租企业责令整改,执法部门并没有处罚的权限。

  疑问:如此做法真能保证安全?

  笔者随机询问了20位使用过打车软件的乘客,其中14位对新规的效果并不看好。市民张先生说:“只限使用一部手机却不限软件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出租车司机都愿意多接活儿,肯定会下载多个叫车软件,但软件运行时会有冲突,司机碰到一个软件没有叫车,一定会开另一个软件。估计很少有司机会靠边停车完成这个操作,所以新规势必提高司机驾驶时的手机操作率,岂不是更危险?”

  首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安全出发,公司要求司机驾驶时不能操作和浏览手机,这是一项企业纪律。但是公司不是执法部门,因此没有明确的处罚权限。

  一位驾龄超过10年的出租车司机坦言,手机很小,司机稍微谨慎一点就可以规避检查。

  软件打车怪象频现

  虽然交通部门一再强调,新规与电商竞争无关,主要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但司机和乘客都钟情打车软件,经济利益是重要原因。打一趟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赚了车资还有补贴,乘客也能少付钱。不过,乘客打车还是会遇到奇特经历。

  1.车费低于起步价

  出租车起步价13元,但王女士打一趟车只花了4元。“到了目的地车资应该是14元,但是因为使用微信支付,减免10元,所以我只花了4元。这段路如果坐黑摩的还需要8元呢,太划算了。”

  2.多付车资为中奖

  市民梁女士从四惠打车到酒仙桥附近,车资应为32元。司机说:“您用支付宝付40元吧,我找给您8元现金。”

  这位出租车司机解释:“打车软件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双向免单,只要被抽中,乘客和司机都能获得当次打车款等额的现金返还。”他总结经验,40多元的车资最容易被免单。所以每逢车资接近这个数,他就和乘客商量,在网上先按40元支付,多出的他用现金补给乘客,这样双方都有可能获奖。

  3.用俩软件多减3元

  市民赵女士的经历更有趣。她介绍,“当时车资大约是50元左右,最初我是使用‘嘀嘀打车’叫的出租车。结果开到一半,司机就推荐我利用车载的WiFi下载‘快的打车’软件,前后半段分别支付。这样司机可以赚两次补贴,他也再给我减免3元车资。”

  赵女士补充说:“中途换软件,叫车时要说明,请某某车牌号或者监督卡号是某某的出租车司机应答,其他司机请勿应答。这样别人也就心照不宣,不会抢单了。”

  对于难下单、到账慢,甚至恶意刷单等挣钱的现象,打车软件公司均表示要严查,对于违反规定的司机、乘客,将不再给予补贴奖励,多次严重违规有可能被停掉账户。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打车软件后台数据并不共享,类似现象很难有效防范。

  相关背景

  两大软件商补贴比着“砸钱”

  腾讯方面介绍,“嘀嘀打车”微信支付于2月18日调整补贴方式,使用“嘀嘀打车”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至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每天3次。同时“嘀嘀打车”将与腾讯游戏联手,对每周使用微信支付车费10次以上的用户,赠送热门微信游戏“全民飞机大战”中的高端战机1架。

  阿里巴巴也调整了“快的打车”的补贴政策:使用“快的打车”并通过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两次。

  热点追问

  1.到底谁掏了打车钱?

  现在市面上使用最广泛的两款打车软件分别是“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每个软件背后都有一个“有钱的后台”--“快的打车”的“支持者”是阿里巴巴,“嘀嘀打车”则“牵手”腾讯。

  2.为何要抢着“烧钱”?

  其实,这已经不是打车软件的首轮“烧钱”博弈。北京市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4个月左右就几乎全军覆没。专家分析,不能加价召车,导致司机全部转投其他叫车软件的怀抱。

  如今,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主打擂台。

  为何比着“烧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王永贵认为,显然两巨头的目的不是短期内依靠打车软件赚钱,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之争才是长线目的。

  3.钱要“烧”到什么时候?

  “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长久以来采取了招手即停的打车模式,叫车软件的出现和推广,有助于节能环保,提高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这个大方向是好的。”市交通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更需要的是合理引导软件推广。

  王永贵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火爆场面,对于企业来说尚属理性行为,而于市场机制而言算是恶性竞争。市场推广需要投入,也需要一个过程,软件公司要采取一些手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使用,激烈的PK战起到了这种作用。尤其是“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背后都有巨头支持,都希望成为老大,虽然在此项业务上都在亏本,但他们的资金链没有受到影响。两大巨头资本雄厚,他们会依靠打车软件的推广积累用户基础,从而影响其在互联网的地位。因此,在排除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烧钱”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但随着市场机制的调节,打车软件用户逐渐稳定,这场大战最终会偃旗息鼓。

naltrexone buy uk http://naltrexonealcoholismmedication.com/ naltrexone hal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