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煤炭行业和全国其他工业一样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煤炭行业如何应对低碳时代已成为当今行业的焦点议题。福建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而煤炭品种中占98%的是无烟煤。但是因为以煤为主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工,造成了优质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大气粉尘排放和固体废弃物堆积日益增多。因此,如何确保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环境整治之间优化与协调,实现绿色开发,发展低碳经济是关系到我省煤炭工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福建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存在的的问题
1.1煤炭开采的复杂性
福建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童子岩组及晚三叠世大坑组。童子岩组是我省最主要含煤层位,所含煤炭资源量占全省90%以上,广布于闽西南、闽中地区,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出露面积1746Km2。其赋存形式大致可分为断裂型、藕状型、褶断型、鸡窝煤型,形成不稳定煤层。由于成煤环境差,福建省井田地质构造复杂,走向及倾向上的断裂、褶曲构造均十分发育,煤层稳定性较差,多为极薄、薄煤层,各矿井均属低瓦斯矿井(大部份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低于5m3/t),普遍未见地温、瓦斯异常。受地质构造影响,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井田面积小、资源储量少、井型小,煤层倾角变化大、煤层厚度不稳定、煤炭开采难度大。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矿井型最大为30万t/年,最小3万t/年。矿井开拓方式主要以平硐开拓(又分为上山平硐开拓和上下山平硐开拓)为主,随着开采水平的下延,逐渐采用斜井开拓(分为片盘斜井开拓,斜井阶段开拓)和平、斜混合开拓(分为平硐明斜井开拓和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全省小煤年产量从1994年的472万t提高到2008年的1813的万t,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使,不少地方煤矿进行超强度开采,降低了矿井服务年限。
1.2煤炭采掘机械化程度较低
福建省采掘机械化开采的水平较低。采煤工艺均为炮采,采煤工作面支护以木支护为主,少数采面采用单液压支柱,全省大约有14个单体液压支柱与爆破落煤配合的采煤工作面;掘进的机械化没能在掘进机上有所突破,部份采用了耙岩机机械化装岩。开采的煤层薄,采掘工作面具有推进速度快,工作面搬迁频繁等特点,历史上福建省邵武煤矿曾采用过水力采煤,永安东坑仔煤矿曾进行过机采试验,后因地质条件限制而停用。
1.3洁净煤技术发展缓慢
我省煤炭加工目前仍以筛选为主,洗选能力只占煤炭产量的20%左右。洗选煤、动力配煤、热电联产、型煤、低热值煤发电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本省无烟煤等技术在我省虽有涉及,但未形成规模,制约了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另外煤矿以原煤开采为主,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对原煤的深加工不够,仍然是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一次单向粗放型利用方式,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全国原煤入选率只有35%,而我省入选率只有20%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我省的煤炭洗选加工程度低,大多数为筛选工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效率低,分选效果差,产品品种少,质量不太稳定。
1.4绿色生产的意识薄弱
由于受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等因素的影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的意识薄弱,大部份煤矿还是在追求经济利益,与绿色开采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如乱采乱掘,造成采空区积水;无序开采,造成地面塌陷;矸石随意堆放,造成河流堵塞,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坑水不合格排放,呈酸性的矿坑水造成局部水环境及土壤的污染等。特别是一些地方小煤矿,环境保护投入少,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废物处置和利用几乎为零。同时,地方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不高,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地方经济保护主义,执行乏力。废物利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薄弱,废物利用技术推行进展缓慢,环境压力倍增。因此,煤矿绿色开采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