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突然下起了冰雹,于是匆忙躲避,在这个过程中,曾被冰雹击中,个头不大,却是很疼。由此对冰雹印象深刻。
冰雹,从概率上看,是少有的天气现象,其形成的过程也比较复杂,其实质是固态降水物。
因此,即便很小的冰雹加上从天而降的加速度,也能产生“破坏力”。冰雹的形成离不开又大又厚的冰雹云。
冰雹云体型庞大,上下云层温差大,对流强烈,云层顶部甚至能达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而云层下部距地面大约是1000米,如此的高度差,让一块冰雹云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中上部是冷云,主要由冰晶、小雪花和过冷水滴混合组成。
中下部是液态水滴。
当两种状态形成,接下来,关键的一步到来了,冰雹云自身产生的上升气流会带着小水滴就直奔云层中部,与之相对应的,下沉气流又带着上部的冰晶、雪花来到下层与水滴相遇。
两者缠绵在一起就形成了冰雹的核心成分——冻滴和霰。
这还不算完,之后,云中的水分在运动中又不断依附在冻滴和霰的周围开始冻结,凝华,这样小小的冰雹核就形成了。
接下来,冰雹核在不断的在云层对流运动中慢慢变大,当大到云层不能承受它的重量时,那个你熟悉又有些忌惮的冰雹就从天而降了。
来源: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