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知识库

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4/5/16 12:33:40      字号:
分享到: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如果锻炼不当,
不仅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可能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于参与体育锻炼者来说,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应注意的问题之一:锻炼时间宜“晚”不宜“早”
 
许多人有“闻鸡起舞”的锻炼习惯,认为早上空气好,锻炼效果佳。其实不
然。首先,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下午要高,这是因为夜间没有阳光,树
叶的光合作用停止,
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此外,
由于夜间缺乏太阳能的辐射与
紫外线的照射,清晨太阳尚未出来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密度较高,
对人体十分不利。其次,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清晨不仅感官不敏感,运动协
调能力较差,
人体的肌肉、
关节及内脏功能均处于松弛低下状态,
对体育锻炼尚
不能适应,容易造成急、慢性损伤。再次,清晨起床时人体血液黏性最高,加上
锻炼时出汗引起水分消耗,
血液更为黏稠,
容易造成血管梗塞而突发心脏意外或
中风。
 
而在下午或黄昏时分,
人的体力更容易发挥,
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敏感性最强,
全身肌肉、
关节的协调能力最强,
尤其是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及血液循环均已处
于稳定状态,对体育锻炼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耐受性。因此,对于锻炼者而言,
选择清晨锻炼,
尤其是摸黑起来立即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可取的。
在下午或黄昏时
参加体育锻炼更适合。
 
应注意的问题之二:锻炼手段宜“杂”不宜“单”
 
体育锻炼不同于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其目标是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使身
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运动能力、
各种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
协调发展。
因此,
在锻炼手段的选择上应注意全面性,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手段
进行锻炼。
例如,
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
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就不会得到较大的
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虽然会获得良好的耐力素质,而速度、力量素质的
发展会相对较差;长期以某一侧肢体活动,则会影响整个机体的匀称发展。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长时间使用一种手段还容易造成身体的局部疲劳,

而导致身体局部部位出现慢性运动型损伤。
例如,
有些长期喜欢打网球的锻炼者
常常会感到持拍手臂的肘关节和肩关节疼痛、
有些喜欢长期登山的朋友常会感到
膝关节疼痛,
就是由于身体局部部位长时间承受单一运动负荷所致。
因此,
从锻
炼效益的最大化来讲,在选择体育锻炼手段时还是“杂”一些为好。如果锻炼者
确实因迷恋某种运动而不愿进行其他的运动,
最好也在运动的前后做一些辅助性
的练习,以使身体得到均衡发展。例如,在长跑之后做几组俯卧撑或引体向上、
在力量练习之后进行一定距离的慢跑,等等。总之,锻炼如同进食,如长期偏食
则会营养不良。
 
应注意的问题之三:锻炼过程宜“缓”不宜“急”
 
许多锻炼者都过这样的经历,
当一开始锻炼就使用大运动量时,
身体的某个
部位
(如腹部)
就会出现隐痛感。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锻炼者身体某个部
位本身存在病变,
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运动过急导致身体不适应而造成的。
人体
的器官结构十分精密,
他对运动的适应就如同我们发动汽车一样,
如果我们在发
动汽车过程中,直接从
1
挡加至
5
挡,汽车不但跑不起来,反而会熄火。同样,
当我们的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时,
突然加大运动负荷,
身体就会
感到不适应,严重时还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因此,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不能急
于求成,
要遵循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规律,
运动量安排要由小到大,
运动的持续时
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
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这对于那些带领小孩锻炼的家长来说尤为重要。因
为小孩的认知能力有限,
在运动中容易兴奋,
不太懂得对运动量的控制。
如果家
长不知道对其适当控制,很容易导致小孩在运动中受伤。
 
总之,
锻炼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正式进行锻炼前,
一定把准备活动
做得充分一些,在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增强时,才可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
 
应注意的问题之四:锻炼地点宜“开”不宜“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健
身者也因此将健身器械买回家中进行锻炼,
另有一些健身者则常到经营性健身中
心进行健身消费。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无论是在家中进行锻炼,
还是在健身中心进行锻炼,
都要注意保持锻炼空间的开放性。
简单来说,
就是要 保证健身场所良好的通气性。
如果家中或健身中心的房屋相对封闭,
通气性能差,
还是建议大家多到户外进行锻炼。
因为,
锻炼过程中人的呼吸深度增加,
空气在
人体中的转换频率加快,
而密闭空间中的空气质量较差,
含氧量低,
肺通气量越
大,呼吸深度越深,吸入体内的有害气体就越多,对人体的害处就越大。即使在
户外进行锻炼,也应选择树木较多、安静清洁之处进行锻炼,如公园、田野、河
畔、山边、湖旁等。同时,建议大家少最好不要在车流量大的马路旁或烟尘及噪
音较多的工厂区、
闹市进行锻炼。
马路上各种机动车辆排出来的废气中含有大量
的一氧化碳、氮、硫化物、烃类和重金属铅、汞、氟、银等有毒物质,吸入后会
造成慢性中毒,出现头昏目眩、肌肉酸软、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
支气管及肺部炎症、贫血等症状。
 
应注意的问题之五:锻炼呼吸宜“鼻”不宜“口”
 
锻炼中如何进行呼吸也是有学问的。
一般情况下,
建议大家在锻炼过程多采
用鼻进行呼吸,少采用口进行呼吸(当然,特殊的项目如游泳例外)。这是因为
用鼻呼吸更符合卫生的要求。
从解剖上来看,
鼻腔由骨和软骨分割成不规则的腔
隙,
其表面都有黏膜组织。
中间有鼻中隔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
鼻腔的入口处有
短粗的鼻毛,它们有过滤空气、防止灰尘侵入的功能。鼻腔内各有三个突起,称
为上、中、下鼻甲,将鼻道分成几个部分。上鼻甲和鼻中隔上部的黏膜里有嗅觉
细胞,有辨别气味的功能,其余部位的黏膜含有丰富血管、黏液腺体和纤毛。由
于鼻腔为弯曲多层次的通道,可使吸入的空气有更多的机会充分与黏膜面接触。
这样,外界的寒冷、干燥、带有尘土和细菌的空气经过时,可起到加温、湿润、
净化的作用。也就是说,经鼻吸入的气体是加工过的气体,对喉、气管等的刺激
性已大大减少。
而口腔则没有鼻这种功能,
如长时间用口吸气,
不仅会吸入更多
的有害物质,也会使咽部干燥,因而感到咽喉疼痛不适。所以,在锻炼过程中,
用鼻吸气比用口吸气符合生理卫生。